我们守护什么,我们就成为什么

我们守护什么,我们就成为什么。

——《熊镇》[瑞典]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上面这句话是《熊镇》和《熊镇2》封页上的句子,发现非常贴合我们的经历。相同含义的也有:

我们不反对什么,我们就成为什么。

那些不与之斗争的,最终也可能会成为其中之一。


继Wiki百科之后,AO3成为另一个被墙的对小若来讲意义重大的外网,不论是什么原因,似乎问题的根源差别很大,但更为本质的核心是,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处理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就能处理问题”的想法?


比如在古代打断了别人的胳膊,古巴比伦会让受害者也把对方胳膊打断,波斯可能会砍掉打人者的一只手,现代社会会要求负责对方道歉、付医药费和精神损失费等。


很多并不理智的行为,在某种特定的文化时代背景中成为了看起来“合乎群众利益”的“正确”、“正义”、“恰当”的——解决方式


所以,当“屏蔽国外的网站”、“忽视部分人群利益、清除可能存在'不符合另一部分人群利益的言论'的一切潜在平台”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时候,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甚至愤怒的,或许不是这些事情的起因,而是: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这种思考模式? 或者说:为什么有人会把这种行为当作某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任何对文化、社会现象的屏蔽只会造成一个结果:片面性缺失,甚至无知。即使是矛盾的、存在问题的,甚至是糟糕的,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真正拥有话语权的群体应该做的难道不是教导人们如何对这些事物加以辨别,并将这种思考延续到将来的行为中?如果让人们对某一问题完全不去思考,这只会导致相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式不断演绎。


正如王尔德所说:“关心行为的正确与否,表明理智的发展,已经停滞不前。


事实上,小若对于这次事件并不感到突然。因为这是一种必然。当“这种方式”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时,遇到任何类似问题,同样还会采取这种方式。区别只是类似相关问题的爆发时间及区域。

小若一直不太愿意直接谈论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牵扯到很深的文化底蕴和尖锐的思想矛盾。在上一次感受到文化的“狭促性”之后,小若写了《Across the Waves》。一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不可理喻的规则,完全无力的束缚。我们除了信念,一无所有。那么信念,就是我们的一切。引用这个故事的一段话:

“严重的事件,无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都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灵魂,但是它们会让这灵魂变得明确起来,就像是一阵风扫走了枯叶,显现出树的形状,它们照亮了以往在阴影下的东西,它们会让精神转向某个方向,而且朝这个方向不断生长。”


小若相信,这次的事件会让大家更爱AO3和lofter,更加珍惜这样的平台,更加珍爱作者的作品,更加尊重坚持不懈的反抗者。当然,也会有更多的人找到更多办法翻墙……


关于小若的作品,大家不用太担心,小若的文比较偏向亚瑟王衍生作品,用的人物很多都是亚瑟王传说中的,就版权法没有盈利也不碍事。而且AM圈当前也算冷圈,应该没有太大影响。

小若写文比较正统,R17内容也不太露骨(之前被邀请写网文,大概看了一眼热门的男频女频,呃,没办法去写那种东西。我觉得我的文就这方面而言大概比他们安全得多)

所有文小若当然都是有保存的,除了平时的碎碎念、几条不打tag的写文补充等等。Ao3的文只是Lofter发布的一部分,只是很遗憾有在Ao3上关注小若的小天使想要看到小若的更新可能还需要等一段时间。有几篇Ao3有完整版内容的,小若会想办法把部分段落加在Lofter上。

小若之前也在WB上发文,但是经常悄无声息地被屏,所以现在都在Lofter上发布。

小若很早之前就有创建一个闲置的公众号,最不济大家都有邮箱。即使有无数种糟糕的可能性,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追求生命的光热。


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大,可以联系到1933年5月10日晚,在柏林歌剧广场上的那场大火。

海涅曾在《阿尔曼索》寓言:“焚书的地方,到头来也烧人。

这个年代,纸张已经被网页取代。

海涅的句子做一个替换。这就是我们的时代。

但即便如此,数十年后依然有像福尔克尔那样的人将这些被焚的书籍整理编辑。即使有损失,但这就是我们,作为历史一部分的我们的生命之火。

  Ao3
 
评论(14)
热度(25)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伊瑶若 | Powered by LOFTER